煤炭产业发展战略分论坛在西安召开
它在六纪中甚至没有位置,而是直接下来就到了兄弟关系。
五伦如此,五常之德亦如此,除却上文讨论的仁、智,他论礼:礼必和顺于人心,当使人由之而皆安,既非情所不堪,亦非力所难勉,斯为可贵。(79)而自清末以来中国的思想界占据主流的也确乎是陆王心学,正如现代新儒家贺麟的观察:在近五十年里,陆王之学得了盛大的发扬。
(56)解释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一章也说孔子能心知夏殷二代礼之意与所以然,博学深思,好古敏求,据所见闻,以会通之于历史演变之全进程。正如他说仁与心、行均相关一样。(19)钱穆:《儒家之性善论与其尽性主义》,《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2页。有所试而誉之,成人之美也。故直道本于人心之大公。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一章是说正如人类社会,有法律契约,有道德礼俗……然使相互间无信心,一切人、事仍将无法推进。因为《新解》一书再版时,钱穆作序即言:宋代朱子定《语》、《孟》、《学》、《庸》为四书,朱子又曾有‘颜子细,孟子则较粗之辨。作于其事,害于其政(11)。
杨朱生命个体思想反映了把生命个体摆放在首位的主张,我们从杨朱贵己等主张中可以看到杨朱学说主要承老子思想而来,反映了老子之后先秦道家发展的新动向,但杨朱在批判儒家、墨家(30)、名家等学说时,亦选择性吸收了诸家学说,这在杨朱名实论、贵己论、生死论等方面均有所体现。综合来看,庄子思想视域下的杨朱思想,应有以下区分:在《庄子》内篇中出现的杨朱,是深受老子思想影响的道家学者,杨朱把老子哲学中整体化、模糊倾向的个体思想,阐释为具体的、至上的生命个体,把生命个体置于一切事物及其关联中的中心位置,但这并不是仅仅以自我生命个体为中心,而是在珍视自我生命个体前提下,对其他生命个体以及群体给予的关照之链。在荀子看来,杨朱之所以哭于衢涂,原因在于杨朱观天下治国之术,多是首先强调以治理天下为前提,但殊不知此治国之术在选择治理方式时,却往往潜藏着以牺牲万千个体的生命为代价。关 键 词:先秦哲学 杨朱 生命个体思想 虽然现存杨朱有关其人及其思想的资料较少,但我们仍可从先秦诸家的阐释中得知杨朱学说在先秦时期产生的巨大影响。
但何以轰动一时的学说,却在同时代人及后人眼中屡遭批判,甚至被视为极端学说,以致遽然消失?孟子等人的猛烈批判固然是失传原因之一,但其根本原因我们还需从杨朱自身思想理路中加以探究。老子与庄子对美、恶看法的不同在于前者指出美、恶是相对的,重在批判世人只执着于美,而忽视恶。
孟子所理解的杨朱为我是指把生命个体放在了所有关系中的第一位,且所做一切均要以生命个体为出发点与基点,此是极端自私自利的,自然不符合孟子所说的社会秩序与规范伦理,孟子认为假如没有以仁、义为主旨与核心,要治理好天下是无法实现之事。因此,依杨朱思想理路来看,这些学说的出发点就存在着忽视生命个体倾向,其结果又怎么能落实到生命个体身上呢?杨朱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认为治国本是为天下生命个体考虑,但其他各家学说又恰恰是以忽视生命个体为代价的。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杨朱的学说承老子之论而发新意,其新颖之处在于更加凸显了生命个体在群体中的基础地位,而不是相反。在老子看来,美、恶之间存在着转换。
⑧⑨《庄子·徐无鬼》。故他们断定杨朱之说必将导致无君,无君天下定会大乱,每个生命个体自然无法生存。⑩(11)(13)(14)《孟子·滕文公下》。而《庄子》外篇、杂篇中的杨朱,则受到了庄子及庄子学派的批判,其实其中呈现的杨朱思想是杨朱后学极端发展的体现,把杨朱全生、贵己、乐生、任死等方面的生命个体思想给予了极端化诠释。
杨朱在养生方面追求的是全生,反对以物累己,而这里则明显是批判杨、墨孜孜外求的理论主张,应当是庄子对杨朱后学为全生而全生的评判。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
杨朱对名与实的论述是直接从名对生命个体生存的作用谈起,认为名是生命个体生存的牵累,生命个体不应当外求于名,而应该着眼于当下生命过程的快乐,但对于名与实的辩证关系,杨朱并没有给予进一步深入论述。(19)杨简认为杨朱学说虽然从理论论证上合乎情理,但由于明显受到老子小国寡民理论的影响,把自身理论视野仅仅限于一狭小区域之内,民少而又至死不相往来,这在儒家看来与为一己之我无本质上的区别,与儒家所设想的小康大同所涵盖的范围,以及所追求境界等方面有着根本区分。
四、韩非子思想视域中的杨朱生命个体思想 韩非子在描述杨朱及其学派时,曰: 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世主必从而礼之,贵其智而高其行,以为轻物重生之士也。在《庄子》书中另一组记载杨朱的材料,是以批判杨朱的形式出现的,一方面反映了庄子对杨朱学说的定位,另一方面表明了庄子对杨朱学说中极端理论的批判。在《韩非子》一书中,有一则是通过杨朱与其弟杨布的对话来展现杨朱的主张,从中我们也可大略可见韩非子思想视野下的杨朱生命个体思想。此段文字在《韩非子·说林上》亦有出现,但个别字词不一致,但与《庄子》文本所载义理同。① 此段材料记述了阳子居向老子学道的情形,杨朱修身、治国之道,固然是以生命个体身心的养护为前提,但此过程并不是对生命个体自然本性的扭曲,而是顺应生命个体本性,采取自然与无为的方式对待生命个体,此主旨在先秦道家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依杨朱逻辑思维推演,何尝不能达到天下大治。
孟子进一步认为杨朱的为我,与自身所言得志,与民由之。杨子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
(26)此以寓言形式展示了杨朱个体思想的另一个侧面。第二,从荀子理论视域中,对杨朱学说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扩充。
依此来推理杨朱的生命个体主张,此种情形与其他个体及群体社会自然不会有冲突。以庄子思想理论倾向来看,认为杨、墨均是逞口舌之利,是为有损于生命个体德性的行为,此与《庄子》内篇认为杨朱由于受到老子及具有道家思想倾向逆旅之人启发而得悟相一致,依此,笔者认为杨朱生命个体思想的主导应是在合于老子自然与无为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阐发。
孟子认为杨朱的为我是极端的自私自利,缺少为群体、为天下的刚健精神。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对此,孟子进一步指出:杨氏为我,是无君也(13)。悉天下奉一人,不取也。
面对阳子的困惑,此人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16) 朱熹认为杨朱之流虽然也深查到了时代危机感,但缺乏担当精神,而只顾自身的修行,只能归结为隐者一类人物,有着出世倾向,这显然是不符合儒家学说为群体、为天下,进而鞠躬尽瘁的刚健精神。
但庄子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在纵横捭阖、大开大合之论中,展现了其承接老子、杨朱之论,而又异于以上两者的精神自足个体思想特征显然,老子之德主要是道-圣人面对万物-百姓时呈现出的一种德性,主要是一种宇宙论-政治观,尚缺乏明朗的各物个体所以生之原理(冯友兰,第253页)或万事万物之德(陈梦家,第35页)的意蕴。
(叶树勋,第31页) ⑥刘笑敢认为,庄子之德有淳朴的自然本性与最高的修养境界两义,而且,最高的修养境界意即涵养和保持淳朴的自然本性,因此,两者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性善非但没有去圣王,反而是仁政得以开展的必要前提。
2.性意味着人之同然,也即实理化的人之类本性,本真之德则更为殊异而虚灵,并呈现为独成其天的摇荡恣睢转徙之态。(郑开,2016年,第65页) ⑤叶树勋对道家的物德论观念多有论述,他说:物德论作为道家哲学中德与万物的关系理论,为探讨道家宇宙观的人文向度提供了新的论域。贴近具体的形的方面来说时,便是性(徐复观,第339页)的说法。可见,庄子之德首先意味着对伪德的批判——如果说儒家倡导善的目的是对治恶,庄子颂扬真的直接目的就是批判伪善。
然若从另一角度言,亦可谓至庄周而始把‘人的地位更提高了,因照庄周意,‘天即在人生界之中,更不在人生界之上也。(《老子》第五十一章)德被界定为道蓄养万物时所呈现出的无为之恩德或品质,也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之玄德。
有虞氏即舜,乃儒家圣王之代表,泰氏则为庄子理想中的统治者。需要补充的是,性与德的差别还体现在实与虚的分际上。
三、政治视域中的性与德 王博说:在儒家思想的展开中,人性问题的讨论和御民方法的探索是分不开的。当然,作为‘物的普遍本质的‘德或‘性也只是空有某种‘自然或‘自得的形式而已。
最新留言